近期,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密切深入基层,通过走群众路线结合“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案。
一、自上而下开展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监管体系
科研工作关系到高校的长期发展,用好管好科研经费是一项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和基层院系的重要工作,必须有领导、有执行、有监督、有反馈,从上往下层层贯彻落实。我校建立并完善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经费负责制,院长、分管院领导、各级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共同监管审批。财务、科研、人事、资产、审计部门划分经费监管职能,根据需要配备专业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确保责任履行到位。我校十分注重科研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依托财务平台着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为项目执行提供服务和保障。
目前全校科研经费按项目执行进度实行分段监管,在立项前学院将对纵向合作单位的资质水平、业务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查,在项目申报、实施和结题环节,要求项目组成员主动申报与项目合作单位的利益关系,对项目组成员本人及其亲属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员的公司承担合作项目的情况进行规范,确保关联方与项目的相关性和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学院重视科研经费支出审核机制的建设,为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纳入财务处的绩效评价范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对非涉密的科研项目实行财务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对未能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的部门和领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制度流程建设,开展政策宣传教育
规章制度是规范经费管理的法理依据,工作流程则是行为准则。随着国家一些新的经费管理政策的实施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制度流程必须与时俱进。目前,我校相关职能部门正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优势,深入基层密集调研,根据收集的反馈意见结合外审报告、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国家审计署对部分中央高校财务审计检查的通报等资料,对学院现有的十多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修订,明确了科研经费预算化管理的具体原则和规范性程序。
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规范化管理的源动力。长期以来,高校的职能部门和院系经常身处“下达任务--被动执行”的不对等关系,基层的困难与上级的指示无法流畅地上行下达,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误解和阻力。同时,教育经费属于国家法律监管的范围,一旦触碰“红线”,法不容情。出于保护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职能部门应该密集深入基层,严格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开展宣传调研,争取获得理解、赢得主动。我校财务处已认真梳理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最新管理政策,编写科研经费管理、实验实训经费管理、物资采购与资产管理、人员经费与税务管理、收费与票据管理、“小金库”专项治理、日常报销违规事项综合治理和财务信息公开等八大宣传专题,深入各个院系开展调研活动,充分宣传相关政策,认真听取教师代表的反馈意见,帮助基层诊断问题、解决困难。对暂时无法解决的经费缺口,代表院系向学院争取扶持政策;因制度自身存在缺陷难以执行的,及时会同各方修订完善。同时,积极通过基层党组织开展系列廉政教育宣传活动,提高科研人员主动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思想觉悟。
三、制定科研经费管理标准,落实整改和总结
我校以“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为契机,鼓励经费管理者和基层科研人员群策群力,共同制定科研经费的管理标准,主要内容有:严格按照各级各类科研计划、任务书、合同和经费管理制度编制科研预算,组织重大项目预算评审,控制预算调整,严格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规范科研项目推荐申报审查程序;协助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项目申请书、合同和预算,评估预算的真实、科学、合理性;监督项目执行进度,严格审核重大事项变更和项目结题材料,评估科研经费支出和科研设备投资绩效;健全科研经费支出审核机制,严格劳务费、配套经费的审核标准,规范经费结余,做到专款专用;规范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合规;规范设备耗材采购和报废物资处置等科研资产管理工作;对科研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经费管理培训。随后发动基层院系对照标准进行广泛的自查整改,重点检查有无套取科研经费设立“小金库”、科研预算编制执行不力、资产与合同管理混乱、铺张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形成“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的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案并贯彻执行。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防止“一阵风”现象。加大科学经费管理的组织力度,建立有效的领导和责任机制,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按制度办事。
二是加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对预算执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按月分析,强化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是通过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建立防治经费管理问题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和监督检查,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四是持续跟进、注重实际、讲求实效,防止“假大空” 现象。对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整改、总结,加强财务制度的学习和执行力,普及科学使用、规范管理经费的意识,形成干正事、务正业、走正道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和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