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会上举行了盛大阅兵。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国家仪式背后,我校师生以不同方式书写着“强国有我”的使命答卷——既有微电子学院汪邦照老师、智能工程学院朱佳丽老师在装备研发领域的“匠心智造”,更有4名军士毕业生在阅兵场上的“幕后坚守”。他们共同诠释了苏信人“明德、致知、精业、励行”的精神内核。
微电子学院汪邦照老师在企业工作期间,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装备的电源系统研制工作。他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成功研制了轰六-N电源变换装置,为导弹(惊雷-1)提供稳定电力保障;成功研制运20襟缝翼驱动电源,攻克了飞机起降和空中机动供电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东风61发射车上支撑腿收放电机供电和发射筒环控装置供电两大核心电源产品。

智能工程学院朱佳丽老师在企业期间,主持完成了“九三阅兵”中亮相的100坦克和100支援车中两型重要光电装备的核心部件设计。

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苏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了学校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
闫泳昕,承担本次阅兵空中警卫保障任务。他是空军某部上士,原物流管理176班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士官学院学员二队二班班长,以“训练场上的铁人、竞赛场的先锋”闻名,多次在校运动会及专业竞赛中摘金夺银。
他表示:虽然我的岗位可能很普通,但我知道,每一个“小我”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我将继续带着这份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

张清泉,承担某型战机的航材保障任务。他是空军某部中士,原物联网188班学生。作为士官学院学员三队模拟中队指导员,他既是教官的得力助手,也是学员心中的“标杆”。从校园到阅兵场,他始终以“严苛的自我要求”诠释责任。
他表示:在保障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保障机型所需器材多、时间要求快等诸多困难,但“国家需要就是强有力的动员”,当看到战机整齐飞过天安门广场,我深知一切辛劳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马子赫,承担安防与后勤保障双重任务。他是空军某部中士,原物联网196班学生。校园里,他是训练刻苦、成绩优良的“模范生”;阅兵场上,他化身“空中安防多面手”。
他表示:此次阅兵的场景早已定格成永恒的记忆,那段“既当守护者,又做服务者”的经历,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未来,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都会带着这份经历赋予的严谨与热忱,为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保驾护航。

陶俊羽,承担某空中梯队装备支持任务。他是空军某部下士,原物联网228班学生。曾获“军事训练标兵”“全国兵棋推演二等奖”荣誉。
他表示:这次任务让我深刻明白,“精准”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习惯;“坚守”不是选择,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担当。如今,阅兵的轰鸣声虽已远去,但那段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份为祖国荣光而战的热血,将永远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从校门到营门,从训练场到阅兵场,苏信军士生以实际行动书写苏信人的奋进篇章,用忠诚与汗水为我军航空战机保驾护航,更以“幕后尖兵”的姿态诠释了新时代军士的使命与荣光。
让我们致敬装备研发中的“匠心智造者”!致敬阅兵场上的“幕后尖兵”!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出现在镜头前,但他们的身影早已融入强军兴军的壮阔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