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
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大别山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的精神文化资源,它的融入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够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选择以大别山精神为主题,通过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斗争精神、无私奉献品质,探讨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和共通之处。同时,将大别山的革命故事、精神内涵、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和价值,激发他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大别山精神的融入可以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大别山精神是一种具体而生动的革命精神,是以乡村基层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中感知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增强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大别山精神所展现的精神品质能给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榜样,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意愿,实现思政课育人成效的提升。
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策略
确立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分段目标。
结合各学段实际学情,并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厘清目标层次,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大别山精神融入的教育目标分段,使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实现一体化呈现。
结合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和各学段的实际,小学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启蒙革命道德情感、播种大别山精神,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认同,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初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筑牢红色文化知识根基、传承革命理想和大别山精神,感悟重大历史事件、奋斗和奉献精神,做到知史爱党爱国爱军。高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巩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别山精神,厚植红色基因,增强国防观念、忧患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大学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形成理论认同,强化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深入传播大别山精神的行动自觉,激励学生勇于担当使命,争做可靠接班人。
编写一体化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通过编写和选取包含大别山精神内容的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案例、故事和经典文献,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学生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制作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案、教学设计与制订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大别山精神的内容和精神风貌,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和传承大别山精神。深耕大别山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新的思政元素写入教案和教学设计。大别山精神注重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引领和品德培养相辅相成。
整体编制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资源,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在统筹规划各学段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红色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时,首要工作就是要对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标准进行整体编制。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创新性地运用讲授、讨论、实践、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大别山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大别山精神展览,进行大别山精神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大别山精神的力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将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思政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对大别山精神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理解和传承能力,使其成为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大别山精神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