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拈花湾的禅意小镇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净透心灵的禅音与现代电商直播间交相辉映,一群手拿面团、锤头铜纸、竹编的年轻人正面向镜头展示着每一个工艺细节,身旁陈列着惠山泥人、拈花福点、竹编等非遗工艺品......这不是普通的文旅活动,而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第七届“双品网购节”全国启动仪式打造的“文旅非遗电商实训课堂”。
作为第七届双品网购节的主会场,无锡市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汇聚了全国优质企业与本地特色商户。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0余名电商专业学子将课堂搬至展会现场,以直播技术为纽带,为参会企业、非遗传承人及商户提供专业赋能,探索“技能实训—产业服务—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职教新模式。这场从校园到展会的“空间革命”,不仅重塑了电商教学的实践路径,更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从教室到展会的实践教学新范式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电商直播实训基地”,突破校园围墙,与无锡市商务局、本地非遗工坊及外贸企业深度联动,将教学场景嵌入真实商业活动。
学院以第七届“双品网购节”为契机,专设“文旅非遗电商项目组”,通过“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直播策划、流量运营及数据分析。学生在展会中为商户搭建直播间,优化拈花湾主街特色商铺、企业“外贸优品”专区的商品展示逻辑,并针对非遗产品设计“文化故事+技艺演示”的直播脚本。通过真实的绩效考核(如观看量、转化率、销售额),教学评价从“试卷分数”转向“市场反馈”,实现了职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从流量到文化的产业赋能新纽带
在拈花湾的青石板路上,学生们穿梭于主街的非遗工坊与直播间之间。他们向糕点大师学习捏塑技艺,记录竹编制作的十几道工序,再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直播间的“流量密码”。“这款泥塑‘大阿福’的釉彩工艺源自明代,寓意福泽绵长……”学生主播通过镜头,将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审美结合,吸引数万名观众在线互动。




“产品+文化”的直播模式不仅拉近了消费者与传统的距离,更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据统计,学生团队协助开展的20余场文旅非遗直播中,惠山泥人、拈花福点等品类订单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技能到价值的职教育人新维度
当直播间的点赞数转化为非遗工坊的订单量,职业教育的价值便超越了技能传授,升华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融合实践。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而《“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亦强调“支持非遗产品电商化发展”。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叠加,让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展会课堂”恰逢其时。
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是“数商兴产”战略的落地体现。通过引入“双品网购节”等国家级项目,学院构建了“课程—项目—产业”链式培养体系,让学生在企业真实需求中锤炼技能,在文化传播中深化职业使命感。目前,该专业已与20余家本地企业签订产教合作协议,年均为行业输送200余名复合型电商人才。
未来展望:职教与城市发展的共生之路
第七届“双品网购节”已拉开帷幕,职教课堂的“空间革命”也将持续进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将“电商助播”模式扩展至太湖购物节、本地生活购物节、纺织服装专场展销活动等场景,推动电商教学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文旅非遗+直播”“制造+电商”等新业态的兴起,职业教育正从校园走向产业前沿,从技能培训转向价值创造,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引擎。
这场职教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不仅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更让年轻学子在服务社会中找到人生坐标——他们的镜头里,既有商业的脉搏,更有文化的回响。(商学院/文:杜化俊;审核: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