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党建生态圈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5-10-13    浏览次数:   作者:潘可礼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平台



平台名称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党建生态圈研究

技术领域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申报部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盖章)

项目负责人:

潘可礼

申报日期:

2022年226



一、项目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共同体的构建关乎单位、个人的命运和发展前途。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环境污染、核威胁、恐怖主义等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和控制着人类的命运,需要全人类合作应对;应当根据现实需要和条件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要摒弃“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模式,牢固确立“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逻辑,等等。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构建高校党建生态圈,对于推动苏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名校,以及改变学校师生员工的命运、过上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二、项目实施基础

1、申报部门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11月,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任务。现下设“三室一部两中心”。“三室”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简称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称思法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一部”为高职本科教学部,挂靠“顾伟黎名师工作室”。“两中心”分别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党建生态研究中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中心”。2020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点建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课程自信和学术自信,建设起了一支教风优良、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助教12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人数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学院现有江苏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人,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政教育研究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人,江苏省“青智库”1人,无锡市委宣讲团成员2人。江苏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自2015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尔雅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开展课前网络学习、课中专题教学、课外实践拓展的多维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了网上与网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学组织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三协同、三融通、全覆盖”(队伍协同、校地协同、线上与线下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课内与课外融通、虚拟现实与现场教学融通、全覆盖)的“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0余个,着力打造全员体验型、合作育人型、研究创新型实践教学品牌。“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高职院校‘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被遴选为2020年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高职院校“三度”思政课堂的构建入选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升计划2021年度重点项目立项,获202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学校校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特等奖1项(参与)、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坚持科研强院,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0余项,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重点项目1项,校级科研、教研项目20多项,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在教材建设方面,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与实践教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与实践教程》《劳动教育教程》《大学生法律安全知识读本》四部。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江苏省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项目建设地点及现有面积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图书馆楼七楼2716室,占地面积30平方米。

3、现有研发基础条件(研发场所、仪器装备、团队及运行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场地开阔,适合科学研究、学术会议、课堂展示等活动。2020年立项的校级教学团队(培育)“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研究”已经通过中期检查,超额完成了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研究中心现有办公室一间,办公设备齐全(电脑、打印机、会议桌、资料柜等),现有团队8人。团队2021年申请课题3项,其中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

4、项目负责人的领军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情况,投资结构,运行管理机制

项目负责人潘可礼,教授、博士,领军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较高。自20209月入职以来,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作者单位的教学科研成果如下:

1)学术论文

①《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出场的文本语境》,《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3日(7版),北大中文核心。

②《论国家文化疆域的巩固及拓展路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CSSCI

③《亨利·列斐伏尔的整体人思想》,《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3辑,CSSCI集刊。

④《三元辩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省级。

⑤《亨利·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学海》2020年第5期,CSSCI

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空间思想》,《学海》2019年第6期,CSSCI

2)著作

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1月出版。

②《政治》,海南人民出版社,20202月出版。

3)主持项目:江苏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性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1MLD003

4)获奖:论文《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实践路径》,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项目主要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党建生态圈研究”平台为依托,在高水平论文和项目方面实现突破。

2、项目研究方向(突出1-3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凝练1-2个近期主攻课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深化和拓展研究。

2)基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3、主要任务及考核指标(建设期不超过3年)

1)设施建设任务(基础设施、研发与服务场所、服务资源、仪器设备、服务手段等硬软件能力建设)

完善研究中心的硬件设施,用于研讨和交流教学和学术心得。

2)研发与服务建设任务(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瞻性原创性技术研究及相关新产品研发,成果孵化和企业培育,成果推广与转化,发明专利申请等科研产出)

研究中心在申报高质量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实现突破。

3)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任务(领军人才引进、骨干人员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及专职运营管理队伍建设等)

研究中心将培养学术领军人物2名 ,教学骨干人员6人。

4)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任务(包括:独立法人或相对独立研发实体体制;稳定支持机制;项目组织管理机制(领导小组、理事会、技术委员会等);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开放共享管理机制;社会开放服务、社会人员培训、产学研合作、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机制;运行费用、服务质量保障机制;财务独立核算机制;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包括岗位职责管理、人员聘用流动机制)、内部考核、奖惩、利益分配等机制;面向市场化的成果孵化、转化和推广应用机制等)

研究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秘书4名负责日常科研工作。研究中心将举办学术交流会,国内外交流等。运行费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共同提供保障。财务独立核算。积极孵化、推广学术成果孵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3、主要任务及考核指标(建设期不超过3年)

2022年1月至20226月,发表2篇文章,含1CSSCI;申报成功项目2项。20227月至202212月,发表1篇文章,成功申报项目2项,获奖1项。2023 1月至20236 月,发表1篇文章,成功申报项目2项,承担相关课程。2023 7月至202312 月,发表1篇文章,成功申报项目2项,获奖1项,承担相关课程。20241月至20246月,发表1篇文章,成功申报项目1项,获奖1项,承担相关课程。20247 月至202412 月,发表2篇文章,成功申报项目1项。


 

科技平台组织功能构架图及说明

注:各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研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含智库)及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的其它研究平台等按以上自行调整。


 

科研平台人员清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学历

职称/职务

部门

岗位工种

社保号

合同起期

合同止期

备注说明

主任:(小计:共 1  人)

1

潘可礼

研究生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主任:(小计:共 3 人)

1

刘海滨

研究生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顾伟黎

研究生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色革命文化 研发部:(小计:共 2 人)

1

刘海滨

研究生

院长/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邢慧 

研究生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党建生态圈 研发部:(小计:共  2 人)

1

许卫中

 研究生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姜汇泳

研究生

讲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研发部:(小计:共 3 人)

1

顾伟黎

研究生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张赛

研究生

助教

马克思主义学院






3

张丽娟

研究生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合计:共  8















下一篇